跨境出口電商真的這么好賺?行家提醒:現在入行,競爭大了,賺錢沒那么容易了春節臨近,當各行各業開始進入放假倒計時模式時,跨境電商界的仁兄們依然忙得熱火朝天。正如混跨境電商圈的慧豐和何峰(均為化名)所言:“生意跟著人走,不耽誤賺洋人的錢。”近日,新快報記者采訪了廣州市內部分跨境電商企業,發現毫不起眼的小玩意,卻是競爭少、利潤高的“藍海”商品;收到美元英鎊等貨款,必須輾轉“漂流”才能變成囊中的人民幣……策劃:新快報記者辛捷愷撰文:新快報記者朱清海A跨境電商業在廣州還是個“娃”跨境電商,最近成了熱詞。當“物美價廉”的進口貨受到關注的時候,“中國制造”漂洋過海的實況卻鮮為圈外人知。2010年,扔掉“鐵飯碗”的慧豐從兼職“店小二”搖身變成跨境電商老板。同年,何峰也開了家公司,專做在線出口業務。對自發形成的跨境電商行業,那一年是一個分水嶺。往前,“競爭不多,有什麼賣什麼,利潤高。”慧豐說,月均交易金額4萬美元,凈利少說有50%。此后,跨境電商進入爆發式的增長。據悉,國內現有20多萬家企業從事在線貿易,2013年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3.1萬億元人民幣,跨境電商保持30%以上的增速。2014年,廣州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交易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。“跨境電商出口居多,更火。”廣東省跨境電商協會常務副會長方振名介紹,廣東作為國內第一外貿大省,跨境電商企業約占全國70%,中小企業和個體戶性質的占比達50%左右,相關從業人員數百萬人。據悉,出口產品中3C產品規模最大,其次是服裝類。隨著跨境電商興起,廣州白云、番禺、海珠等地接連出現“跨境電商村”。不過,目前行業不但面臨物流成本高、耗時長、低門檻惡性競爭的困境,跨境支付、出口退稅等相關政策也滯后于產業的發展速度。在線出口電子產品和皮包的何峰說,雖然他現在每月交易額有“百來萬美元”,但利潤不如以前,“毛利不到30%,整體有往下走的趨勢。”做LED裝飾燈、小家電和戶外照明的慧豐也深有同感,他每月能做到50萬美元,“人多,肯定有競爭,利潤也在降。”B“藍海”產品不是那么好找的“藍海”,本來是形容新興的跨境電商產業的詞。在多如牛毛的商品中,不乏“競爭小、利潤高”的,電商又將其稱之為“藍海”產品。2008年畢業便“觸電”的何峰說,2010年他的生意才從國內轉向國外,針對北美和歐洲消費者“動手能力超強”的特征,許多人家里有“專門的工具房”,他開始賣芯片等小模塊和工業類產品。在國內,“直接在網上花十幾元人民幣買個模塊,然后十幾美元賣出去,體積小又輕,運費也便宜。”然而,好景不長,2012年,有大電商也盯上這些產品,“一下子把價格降到二三美元,利潤只剩百分之十幾。”他告訴新快報記者,轉做電子產品和皮包,兩類產品規模“對半開”,皮包的“利潤相對要高”。慧豐也講了一個從“藍海”變“紅海”(競爭激烈,利潤低)的產品——假發,有點出人意料。“2009年,有人靠做假發發家,一個月可以做到上百萬美元。”然后,引起爭相效仿,價格掉了個底朝天。眼下,二人將重心落到創建自主品牌上,慧豐注冊一個小家電品牌。他們不負責生產,都是找廠家代工。慧豐有個朋友也是做出口跨境電商,“經驗、點子都說了,連員工也借給他,可是做了幾年始終沒有起色。”方振名表示,電商中很多人缺乏完善的整體方案,不研究市場,沒有數據分析,“有錢也經不起折騰。”記者了解到,在廣州市白云區聚源街有一座水泥廠改建的跨境電商產業園內,最獨特的是,大學生可以在這里免費創業,沒有起步資金,不知道賣什麼也沒問題,有人會提供產品指導“菜鳥”創業。想做跨境出口電商你的關系網夠大嗎?關鍵詞:發貨國內發貨將成“非主流”在國內做女裝的電商張小姐正轉型“出海”,倉儲物流聯系了她朋友在海外的華人朋友幫忙。聽著有點繞口,卻點穿了出口電商的物流現狀。“很多人這樣做,在國內發貨,還是從海外倉發貨,具體看你在哪些國家有什麼資源。”何峰說,他的客戶在美國多點,其次是歐洲。因此,他在美國有自己的倉庫,“有500平方米,月租2萬美元。”在英國找的是朋友的倉庫,在澳大利亞則選了第三方,“第三方的成本最低”。慧豐則選擇基本從海外倉直接發貨,“比較小的產品慢慢會從國內走,較大的小家電提前海運到海外倉。”他說,外倉物流模式是大勢所趨。關鍵詞:收款跨境支付貨款曲折“漂流”以出口為主的跨境電商,避不開“回款”的問題。境外的消費者,比如美英等國的買家,購物支付的是美元或英鎊,這些貨款怎么回到國內電商的手中?
更多詳細資料:http://www.dinfong.com/pts.php?id=1 文章来源:http://news.163.com/15/0212/02/AI7JSNEI00014Q4P.html |